我们原来的名字 Our Original Name (6)

门徒和耶稣有不同的看法

一个人在跟从耶稣之前,已经有了许多自己的看法。跟从耶稣之后,若他原有的看法和耶稣的看法不同,那该怎么办?圣经记载了两个「观点冲突事件」,同样的事情,门徒和耶稣有不同的看法。事件一:

耶稣在伯大尼长大痲疯的西门家里,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极贵的香膏来,趁耶稣坐席的时候,浇在他的头上。门徒看见就很不喜悦,说:「何用这样的枉费呢!这香膏可以卖许多钱,赒济穷人。」 
耶稣看出他们的意思,就说:「为什么难为这女人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她将这香膏浇在我身上是为我安葬做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作个纪念。」 (太26:6-13)

同样一件事,门徒认为是枉费,耶稣认为是美事。门徒认为可以用这些钱去赒济穷人,耶稣却认为将香膏用在他身上更重要。从人道主义来看,当然是赒济穷人比较重要。门徒有怜悯之心,应当接受表扬。反观耶稣,任凭那人将这么贵的香膏浇在他头上,还说这是一件美事,是否太自私了?在这件事上,谁的观点才是对的?事件二:

他们走路的时候,耶稣进了一个村庄。有一个女人,名叫马大,接他到自己家里。她有一个妹子,名叫马利亚,在耶稣脚前坐着听他的道。马大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就进前来,说:「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吗?请吩咐她来帮助我。」 
耶稣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 (路10:38-42)

马大忙得手忙脚乱,她妹妹马利亚却甚么都不做,只坐在耶稣脚前听道。马大请耶稣叫马利亚来帮忙,这难道有错吗?从人道主义来看,不是应该大家分工合作,一同照顾众人的需要吗?怎么可以偏劳一人?而且就算要听道,难道不可以等大家安顿下来,再慢慢听耶稣讲道吗?没想到耶稣却站在那个甚么事都不做的马利亚那边,说她已经选择了上好的福分。耶稣是否太偏心了?在这件事上,谁的看法才是对的?

这两个事件凸显了一个事实:我们原有的观念,特别是基于人道主义而要在「人与耶稣」之间做取舍的时候,常会犯错误。我们自然的倾向是选择人:人第一,主第二。耶稣却毫不谦虚地每次都选择他自己:永远都是主第一,人第二。香膏要浇在主的头上,不要拿去卖钱赒济穷人。马大不必忙碌,听主讲道比伺候众人更加重要。这跟整本圣经的教导是一致的:主是教会的头,在凡事上居首位。只不过,耶稣也说过,他来不是受人的服事,乃是来服事人。耶稣为门徒洗脚,好牧人为羊舍命。这不是说:人比较重要吗?

不是。主最重要,人不能比主重要。耶稣的舍命和他的谦卑服事是已经成就的事,彰显于十字架上,我们因主所成就的而蒙救赎。蒙救赎的人聚集为教会,教会中永远是主居首位。我们彼此谦卑服事,不是将主从首位上请下来然后再谦卑服事,而是在主居首位的情况之下谦卑服事。耶稣若不是头,主若不居首位,教会就不再是教会。

仆人骑马,王子步行

传道书中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描述一个反常的现象:

我见过仆人骑马,王子像仆人在地上步行。(传10:7)

传道书说这个现象是「出于错误」(传10:5):仆人本该在地上步行,却骑在马上;王子本该骑在马上,却在地上步行。在教会中,谁是王子,谁是仆人?谁在骑马,谁在步行?许多北美华人教会的起头,可追溯到 60 或 70 年代的查经班。留学生来到美国,在各地开始了查经班,再由查经班发展为教会。当时美国的华人不多,教会承担起照顾同胞的责任。接机、住宿、买菜、吃饭、搬家、到学校办手续、到银行开户头…生活上的大小事情,都由教会包办。牧师平时要讲道和处理会务,弟兄姊妹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义务帮忙,形成教会的风气。

这个风气传承下来,「有爱心」就被高举为最大的美德。最重要的不是耶稣基督,而是有爱心。牧师因帮助他人而没时间准备讲章,大家可以谅解,因为有爱心。弟兄姊妹在厨房做饭而不参加崇拜,大家可以谅解,因为有爱心。至于教会有没有人信主,有没有人受浸,有没有人作门徒,讲台是否按著正意分解真理,都远不如「有爱心」重要。只不过,顺序这么一颠倒,教会的根基就动摇了。

教会的根基是耶稣基督,不是人道主义。以耶稣基督为根基的教会建立在磐石上,不但不会倒,而且还有能力。以人道主义为根基的教会建立在沙土上,不但容易倒,而且还很吃力。当教会做得很吃力了,或者人家不需要你的服务了,你怎么办?近年来华人的条件越来越好,早已不需要教会的服务,那么,教会还用甚么来吸引人呢?无论是办活动、搞慈善,教会都搞不过世俗的机构。怎么办呢?于是有些教会开始陷入危机,日渐荒凉。

耶稣告诉了门徒正确的顺序:他第一,其余的第二。有了耶稣,其余的就都有了:凡耶稣居首位之处就有爱心,有恩典,有真理,有生命,有能力,有神的同在…。耶稣本是王子,不应在地上步行。人道主义本是仆人,不应骑在马上。让人道主义在教会骑马,或让任何的仆人骑马,都是出于错误。

除去礼物的包装

感谢天父,将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赐给世人。我们何等珍惜这份永生的礼物,深盼接到礼物的人都记得除去包装,得着耶稣。

请记得除去文化的包装。近代宣教运动于二百多年前开始,福音由欧美入华,多少带些洋味。许多我们所熟悉的诗歌、礼仪、神学著作、教会传统,都掺有欧美文化。多文化使生活更加丰富,本是好事。然而在信仰上,我们必须确定自己所信的是耶稣的原样,而非文化的包装。拆除文化包装并不难,好比说,我们这些久居美国的人,天天浸泡于当地文化之中,但是只要直接研读圣经,就能按照耶稣的原样来认识他。神已经将他的独生儿子启示给世人,又赐下圣经和真理的圣灵,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穿透文化直接认识耶稣。近年来美国有一个尚在发展中的趋势,「基督教」由真实的信仰演变为一个品牌,代表对某一种文化和意识型态的认同。虽然有些人随波逐流,将信仰变为文化。但耶稣的门徒却双眼盯着主,在滔滔洪流之中,跟着主走活泼的生命道路。其实那是我们原来的名字,我们是 “这道The Way”。

请记得除去世俗的包装。教会的世俗化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涵。从外表来看,讲台变为舞台,敬拜有如音乐会,讲员穿着T恤牛仔裤在台上走动,看似世俗,其实并无大碍。只要教会的核心价值仍是耶稣基督,教会的成员仍是一群耶稣的跟从者,所传递的信息仍是圣经的真理,外表的包装极易拆除,不妨碍他人得着真正的礼物。但教会的核心价值若改变了,不再是基督,而是成功、财利、名声,教会的成员贪爱世界,所传递的信息是心理学和成功学,教会的世俗化就不再停于外表,而是深入骨髓。世俗化所代表的是中心价值的翻转,从舍己的道路改为利己的道路。从以基督为中心、背起十字架跟从主,改为以自己为中心、耶稣改变我、祝福我、使我超越、使我的明天更精彩。这样的信仰不是 “the Way”,而是 “no way”。生命的道路是在基督里,跟从主的人有路可走,跟从自己的人无路可走。

请记得除去人道主义的包装。在三种包装之中,人道主义是最亲切的、最朴实的、也最容易令人同情:「教会不是要有爱心吗?为什么要拆除?」拆除人道主义不是拆除教会的爱心,而是拆除「以爱心取代耶稣基督」的心态和作法。耶稣基督是教会唯一的根基,以耶稣为根基的教会不但有爱心,而且还有真理、有能力、有生命、有福音可传、有人信主和受浸、有人跟从主。以爱心为根基,看似无辜,其实是将教会唯一的根基撤除,以不是耶稣基督的东西来代替,乃是一个毁灭性的作法。提倡这种作法的通常是内心善良,但对耶稣已经失去信心的人。他们相信人与人之间应当彼此帮助,基督徒应当行善,但却不确定福音是神的大能。因为人道主义和基督精神都讲爱心,极为类似,所以是最危险的包装。完全相反的东西你一眼就能认出,能够骗过你眼目的,通常是那些类似的东西。

除去了包装,可以接受礼物了。圣经说,一个人若想接受耶稣,必须作两件事:悔改和相信。(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