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耶穌來到自己的家鄉拿撒勒,卻遭拿撒勒人厭棄;十二門徒受差遣出去傳道
一、拿撒勒人厭棄耶穌
- 家鄉的難處:曾聽一位牧師分享,說他當初奉獻傳道,讀了神學,自己從小長大的教會卻不肯請他,後來是別的教會請了他。這類的事我聽過不少,每次聽到總讓我想起拿撒勒人厭棄耶穌的故事。家鄉不是特別親切的地方嗎?自己的教會不是更愛自己人嗎?為何耶穌在拿撒勒遭到厭棄,那些傳道人在自己長大的教會卻被拒絕?隨著年事漸長,人情世故經歷多了,對於這樣的事我已不再感到驚訝。耶穌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親屬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6:4)。人生閱歷告訴我,這句話是真的。
- 熟悉產生輕視:拿撒勒人聽了耶穌的教導,並他所行的神蹟,就甚希奇(6:2)。但那起初的希奇,很快就被他們對耶穌的熟悉感所消滅,以輕視來代替:「這不是那木匠嗎?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嗎?他妹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裡嗎?」於是,他們就厭棄耶穌!(5:3)
- 厭棄的心理作用:輕視和厭棄,是一種變相的自我抬高。因為不能忍受過去和自己同等、甚至比自己低等的人,成為高於自己、受人尊敬的先知,於是就找出理由來輕視他,說:「這不是那木匠麼?」先知在外地受到尊敬,在本地則不行;耶穌在外地受到歡迎,在拿撒勒則不行。因為「拿撒勒人」不能忍受「那個木匠」成為先知,對他們自高的心理,這是一種打擊。
- 珍惜神的恩典:一個好的基督徒應當有超越自我的能力,脫離卑賤的心理,代之以高貴的情操。神若在教會興起弟兄姊妹,那是神給教會的祝福,我們應當珍惜。切莫因為「拿撒勒人心理」作祟而厭棄自己人,辜負了神的恩典。信徒對於神所興起的人,應當以神所賦予的新身分、新地位來愛他和尊敬他。這才是蒙福之道!是我所深信的,也是我所致力於的。
二、差遣十二門徒
- 畸形的信仰:有一次我聽一位信徒說:「我從來沒有傳過福音。」這令我大惑不解:一個人做了幾十年的基督徒,卻從來沒有傳過福音,這像話嗎?雖然不像話,但卻不罕見。許多教會因為原則錯誤,只要求信徒聚會捐款,卻不要求他們事奉,培養出許多「只會聽道,不會行道」的基督徒。這些人的觀念是:我來教會,耶穌愛我;我來聽道,耶穌愛我;我來團契,耶穌愛我;我來奉獻,耶穌愛我。至於傳福音、宣教、事奉主、教導聖經等,他們認為那是傳道人的事。這種畸形的信仰看不到門徒在跟從耶穌,也看不到教會在「各盡其職」。他們看不到聖經裡的耶穌,只看到自己幻想出來的耶穌。
- 行動的必要:聖經強調行動的必要:「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雅1:22)又說:「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弗4:12,16)。在本質上,基督信仰是一個「知行合一」的體系,不但要明白真理,更要實踐真理。不但要聽道,更要行道。這一點從耶穌的榜樣就可看出:耶穌叫了十二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要他們接受實地的操練。(6:7)耶穌不是在一間教室裡對門徒灌輸真理,而是帶他們走遍各城各鄉,邊走邊學。不但如此,耶穌還打發他們出去,在自己不在場的情況之下,讓他們學習獨立作業。
- 打發他們出去:健康的教會必須做到兩件事:
- 第一,傳道與聽道。「道」是神的話,不是人的話。一方面牧師必須傳道,不但在台上傳講聖經,並且教導聖經;另一方面信徒必須聽道,能夠吃乾糧,願意聽聖經,不做「必須吃奶,不能吃乾糧的人。」(來5:12)
- 第二,行道。無論是外出宣教,還是在教會事奉,要給弟兄姊妹事奉的機會。瞭解我們教會的人都知道,這間教會的平信徒事奉很強。無論是領崇拜、教主日學、領團契、飲食、交通、各項支援工作、甚至講道,都有人在做。參與事奉的弟兄姊妹有許多是「科班出身」,從最基本的事奉一路做起。好比說,做招待。先練習服裝整齊,準時到位,培養對崇拜的尊重。從前的主日程序單是用手折的,要求一張一張摺疊整齊,不草率。有許多人都是在實際的事奉中,經歷到主的同在和靈命的成長。
- 兩個兩個:耶穌的原則是「兩個兩個的出去」,不可單獨行動,必須有夥伴,並且要有團隊的意識。事奉的道路上必須有人與你同行,彼此扶持。一個人會軟弱、會跌倒,兩個人可以彼此照顧。「兩個」是在「十二個」之內,小單位是在大團隊之中。事奉主的人不能有個人英雄主義,追求自己的榮耀。
- 事工的順序:門徒就出去(1)傳道,叫人悔改;(2)又趕出許多的鬼,用油抹了許多病人,治好他們(6:12-13)。門徒以傳道為重,先做關乎永生的事。行有餘力也趕鬼醫病,顧念今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