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使徒行傳,基督信仰最早的時候不叫「基督教」,而叫「這條道路 The Way,簡稱這道,希臘文 hodos」:
掃羅仍然向主的門徒口吐威嚇兇殺的話,去見大祭司,求文書給大馬色的各會堂,若是找著信奉這道(hodos)的人,無論男女,都准他捆綁帶到耶路撒冷。(徒9:1-2)
後來,有些人心裡剛硬不信,在眾人面前毀謗這道(hodos),保羅就離開他們,也叫門徒與他們分離,便在推喇奴的學房天天辯論… 那時,因為這道(hodos)起的擾亂不小。(徒19:9,23)
腓力斯本是詳細曉得這道(hodos),就支吾他們說:「且等千夫長呂西亞下來,我要審斷你們的事。」(徒24:22)
根據聖經的啟示,這道有三個具體的內容,容我用三個英文介係詞來表達:to the Father, of Jesus, with the Church:
一、The Way to the Father 歸回天父的道路
- Elephant in the Room室中的大象
- Unwrapping the Gift拆開禮物的包裝
- The Grace of Repenting悔改的恩典
- The Blessings of Believing相信的祝福
二、The Way of Jesus 耶穌的道路
- The Way of Grace恩典的道路
- The Way of Truth真理的道路
- The Way of the Cross十字架的道路
- The Way to Life得著生命的道路
三、The Way with the Church 與教會同行的道路
- More than a Community比社區更多
- Koinonia: Fellowship of the Disciples 克伊羅尼亞:門徒的團契
- Becoming One Body成為一個身體
- Life Together共同生命體
Conclusion: Jesus the Only Way 結論:耶穌唯一的道路
一、歸回天父的道路 The Way to the Father
這道的第一步,是藉著耶穌歸回天父: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hodos)、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14:6)
- 除去禮物的包裝Unwrapping the Gift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
這節出名的經文將耶穌描述為一份禮物:神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世人。贈送禮物的原因是「愛」,神愛世人。獲得禮物的方法是「信」,信神的獨生子。接受禮物結果是「生」,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只不過,因為禮物外面裹上了人為的包裝,而收到禮物的人,有些從來沒有拆過包裝,「信」了半天,不知所信的是耶穌,還是那些精美的包裝?弟兄姊妹,若要領受禮物,就是信那位在十字架上為人贖罪、第三日從死裡復活的神的兒子,從他身上得著神的愛,並因他而「出死入生」,我們必須先拆去包裝。包裝有多樣,常見的有三種:
1) 文化包裝 Cultural Wrapping
2) 世俗包裝Secular Wrapping
3) 人文包裝Humanistic Wrapping
文化包裝,就是傳福音的人,將他們的文化摻雜在福音之內,一起傳給別人。主要的文化包裝發生過兩次,第一次是福音初傳之時的猶太文化,第二次是近代的歐美文化。我們先來看一看第一次包裝(聖經有詳細的記載,很容易瞭解):
福音是從猶太人傳出來的,當時的猶太文化,是舊約信仰與民族特色的混和物。福音初傳之時,有人認為信耶穌還不夠,尚要受割禮、守律法,方能得救。這樣的誤解,在神的啟示(命令彼得吃他認為不潔淨之物),使徒的共識(耶路撒冷會議),以及持續的教導(多封新約書信,如羅馬書,加拉太書…)之下,徹底地被打破了。打破的過程相當激烈,以保羅為例,他在宣教的旅程中,到猶太各會堂宣講耶穌,強調僅需信主就可得救,無需認同猶太文化,引起激烈的辯論和迫害。後來保羅在耶路撒冷被捕,當時控訴者的聲音,尚可在聖經中聽聞:「以色列人來幫助!這就是在各處教訓眾人,蹧踐我們百姓和律法…」(徒21:28)感謝神,感謝那些為了純正的信仰而犧牲受苦的門徒,使我們如今不再受割禮守律法,得以信靠那位從父而來,原本就超乎人類文化之上的耶穌基督。
第二次的文化包裝是歐美文化,這個包裝仍然存在。以下面這段對話為例:
「牧師,請你幫我買個耶穌像,我想掛在牆上。」
「耶穌沒像。」
「有啊,我去歐洲旅遊參觀教堂,看到許多耶穌像。」
「那是歐洲人想出來的。」
「不是啊,我在美國也見過耶穌像,就是那個頭髮長長、身穿白衣的。」
「那個耶穌是甚麼人?東方人,還是西方人?」
「西方人。耶穌是白皮膚的西方人,難道你不知道嗎?」
「……」
兩百多年前,西方宣教士展開了近代的宣教運動,將基督信仰連同歐美文化一同輸往世界各地。以中國為例,許多人認為耶穌就是白皮膚藍眼睛的西方人,信耶穌就是信洋教。持有這種看法的人,基督徒在內,信耶穌的時候也信了一些歐美文化,二者難以區分。如同當初有些信徒,信耶穌的時候也信了一些猶太文化,二者難以區分一樣。這樣的信仰有一個難處,它從一開始就是摻雜的,所信的是文化中的耶穌,是帶著包裝的,結果就是誤解耶穌。弟兄姊妹,耶穌是真神,世人的救主,超乎人類文化之上。使徒們百般堅持,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也要我們按照耶穌的本相認識他。
遺憾的是,有些基督徒從未拆開包裝。他們眼中所看到的是包裝,不是禮物;是文化,不是耶穌。這樣做,涉及一個基本問題:不藉著聖經的啟示,卻藉著文化的包裝來認識耶穌,這樣做沒有問題嗎?在一間教會中,有人相信的是聖經中的耶穌,有人相信的是文化中的耶穌,還有那等而下之的,相信的是經過私意改造、自己幻想出來的耶穌。這些人聚在一起,不會有問題嗎?當然會有問題。如何解決?答案是歸回聖經。教會是神的子民,我們接受聖經的啟示。我們打開心門,打開聖經,接受聖靈的引導,就能拆去一切包裝,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
談到文化,不得不談一談「本土化」。我的看法是,將福音本土化是為了對內的吸收,而不是為了對外的傳揚,此二者截然不同。所傳的福音,以及所聽到的福音,應當是純粹的福音。為了使本地人容易瞭解,透過當地的文化來解釋和應用,這是應當的,也是智慧的。然而,若將自己的文化摻雜在福音之中,將這個不純的福音向外傳揚,那就不是本土化的初衷了。
最後,我想說幾句個人的經歷。我在美國四十年,其中十幾年住在所謂「聖經帶」的南方,親身經歷過基督徒的恩慈、善良、敬虔。我的美國朋友大多是基督徒,他們心胸寬闊,愛主愛人。舉一個例子:我的教會中有一位美國老太太,先生是神學院的教授。她每週在我們教會聚會,又自己花時間去挑書,花錢去買書,將一個教室設立為兒童圖書館。許多孩子,我的兒子在內,都是讀這些書長大的。還有一些朋友去大陸、台灣做了宣教士。但是,在這些美好的經歷中,我也目睹了基督信仰卻在美國的萎縮。自認是基督徒的人,從絕對的大多數,降到了低於百分之五十。在社會上,基督信仰逐漸變為一個文化品牌,重點不再是跟從耶穌,而是對歐美白人文化的認同,以求有別於信其他宗教的人,特別是回教徒。
感謝神,在這樣的潮流中,卻有一隻異軍突起。美國各地開始有悔改歸主的運動,許多新的教會,特別是年輕信徒,認真信主,跟從耶穌。他們撕去過去的標籤,基督信仰不再是一個宗教品牌,更不是文化品牌,而是跟從耶穌、活出耶穌的生活之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