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暘
在迷失與無力中,主親自尋回我,賜下平安與新生的盼望
信主之前的生活與狀態
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與父母相處亦親亦友。家族中長輩有虔誠的基督徒,我母親心中信主,只是尚未決志受洗。我從小便在家庭聚會中聽過長輩們唱讚美詩,但自己對基督信仰並無深入主動了解。
作為獨生女,我在未信主之前是個以自我為中心、做事急躁且功利性強的人。但在內心深處,我其實自卑敏感,非常在意他人對我的評價,習慣性地透過與他人比較來定位自己,與人相處時也難以做到完全真誠與坦蕩。
另一方面,我自覺本性善良,追求積極向上,也受益於良好的家庭教育與成長中遇到的良師益友。我學習刻苦,興趣廣泛,喜歡閱讀、思考與自我反省。因此,在大學畢業前,我的生活是目標明確、順利實現,也充滿趣味與豐富色彩。
然而,從走出校園、進入醫院攻讀博士後,我逐漸失去了過去所習慣並依賴的外在考核體系與比較坐標。我開始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所訂立的階段性目標都過於短淺,人生規劃也多半隨波逐流,缺乏明確與獨立的方向。我未曾真正思考過立足平凡生活中的人生價值,於是漸漸感到迷茫,開始出現喪失鬥志與放任惰性的傾向。
博士第三年初,我有機會來到美國的實驗室工作,一度以為這會成為我研究生涯的轉捩點。轉眼,我已在這裡第三年。隨著時間過去,我對初來時的新鮮感與想像逐漸褪去,清楚認識到,困擾我多年的許多問題,其根源其實來自我自身。因此,要真正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與自己和解、找到內心的平安著手。然而,我的思想常常反覆,容易陷入自責與自憐,對未來感到更加迷茫與無助。
神如何引導我逐漸認識祂
在這樣的狀況下,我開始尋求機會接觸教會,起初只是為了改善自己在異國他鄉極為有限的社交生活。但我第一次來到 CBCWLA 的經歷,卻讓我終生難忘。
那是 2025 年 5 月 18 日,在那次主日崇拜中,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聖經》的智慧是如此貼近現實生活,而非我以往印象中的神話故事。當天的慕道班課程也讓我首次近距離接觸教會成員,並在輕鬆真誠的交流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溫暖與喜樂。
從那以後,我每週都由衷地渴望參加主日崇拜。坦白說,這份自然萌發的渴望,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在這段時間裡,我不再像從前那樣反覆受困於內耗,內心反而升起前所未有的平靜,不再那麼容易膽怯,也不再苦苦追求無法掌控的改變,反而漸漸接納了真實的自己與世界,甚至在生活中逐步實現了自己曾經嚮往卻難以做到的一些轉變。透過團契生活、主日講道以及慕道班的啟發,我逐漸認識主耶穌,並從近期經歷與內心變化中,感受到主的引導與祝福。
我的決志
在走近主的過程中,我也不斷遇到新接觸的信息與原本認知之間的差異,因此曾感到困惑,至今也仍有部分疑問。我曾擔心,自己既然還有疑惑,是否代表我只是「願意相信」而非「真正相信」。但透過與慕道老師與教會弟兄姊妹的交流,我明確理解:我已經信主。信仰不等於所有問題都能馬上得到解答,也不意味著此後不能再有疑問,而是心中已種下一顆種子,將在主耶穌的恩典與祝福中逐漸成長,獲得力量,勇敢面對、接納並解決或與問題和解。
於是,我在2025年6月22日決志信主,堅信終生不移。我承認自己是有罪的,這罪不僅僅是法律或道德層面,而是來自人性——我以自我為中心,因此過去曾有、將來也可能會有罪的思想與行為。若沉溺於此,我將在今生與永生中與神隔絕。但主耶穌為我們這些有罪之人上了十字架,為我償還了罪的代價。我信主,需要主,接受耶穌基督成為我的救主與生命的主;感謝主赦免我的罪,我願意悔改,脫去舊人,穿上新人,求主引導我的一生,使我活出主所喜悅的樣式。
信主之後的生活
在信主之後,我的生活仍舊有挑戰——做事時有時仍會急躁與功利;在人際交往中也仍會不自覺地感到困窘與懷疑;對科研與畢業的困難也仍感壓力。但不同的是,這些困擾不再長時間束縛我,我能更快地回歸平靜與理性,珍惜當下的美好,甚至像享受一頓簡單午餐時也能心生感恩與滿足。
我仍未完全定義自己人生的價值,但我清楚知道自己今後長遠的追求。我知道,所有的長久都是由一個個「現在」累積而成。因著主耶穌的引導與祝福,我會腳踏實地地生活,努力去做主所喜悅的事,成為主所喜悅的人。
我懷著今日種下的這顆信心的種子,敞開心門,接受主的滋養,珍重並期待走在新人之路上的每一天,將一切榮耀歸給我們的主。阿們!
讀完有感想?請反饋給[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