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共同觀念區」的誘惑 Temptations from the Common-View Area
詩篇一開始說:
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 (詩篇1:1-2)
有福之道在於「有所為」和「有所不為」。有所不為是「不從、不站、不坐」,有所為是「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有所不為的區域何在?在信徒與非信徒交集之處。一個人若想有福,首先必須拒絕來自這個區域的誘惑。
有些觀念不專屬於基督徒,也不專屬於非基督徒,乃是大家所共有的。這些觀念有兩個來源:第一是人性,第二是世界。無論基督徒或非基督徒,我們都是人,有相同的人性。如父母愛孩子、夫妻彼此相愛、做人要公道、對人要有憐憫之心,這些觀念是大家所共有的。又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打開手機、電視、網路,所收到的是同樣的信息,所造成的是類似的影響。信徒和非信徒並肩漫步於「共同觀念區」,彼此笑語問候,頻頻致意,達成思想上的共識。因為信徒是少數,又因為這些「世界信息」事先就經過非信徒的過濾,在共同觀念區逗留過久的結果,就是信徒被非信徒所同化。每位信徒在不同的程度上,都接受了一些非信徒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又因為這是觀念上的同化,不只是動作上的同化,所以是十分徹底的同化。
原本以為人性是相同的,如果大家都回到人性的基礎上,那就是一起回到原點,不牽涉到誰同化誰。沒想到在世俗觀念的衝擊下,人性也起了變化。親子之間和夫妻之間未必要講愛,也可以講利,看誰利用誰。做人未必要講公道,特別是在牽涉到自身利益的情況下,公道是可以犧牲的。憐憫心是可以壓抑的,如果那個垂垂待斃的人與我無關,我可以任憑他死亡。既然你講的人性和我講的人性不一樣,而從世界來的觀念又偏向於非信徒,那麼基督徒該怎麼辦呢?聖經的教導是不從、不站、不坐,也就是在共同觀念區做出抗拒的動作。具體來說,有三個誘人的思潮是基督徒特別需要抗拒的。
世俗主義 Secularism
「世俗 secular」的原義是:關乎世界的或現今的of or relating to the worldly or temporal。根據這個定義,「世俗主義」就是「今生今世主義」,是一種將重點放在今生和這個世界的生活態度。用聖經的話來說,世俗主義就是「貪愛現今的世界」。保羅論到一位同工說:
因為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就離棄我往帖撒羅尼迦去了。(提後4:10)
受世俗主義影響的信徒看重世界的事過於屬靈的事,今生的事過於永生的事。他們看重健康與財富,名聲與地位。討人的喜歡,過於討神的喜歡。(參考加1:10)在乎美容,過於耶和華的稱讚。(參考箴言31:30)他們可以為了世上的追求而撇下自己的同工,甚至神的事工。(提後4:10)看似敬虔,卻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6:5)他們保養顧惜身體,不是為了事奉神,而只是為了長壽,因為他們所在乎的乃是今生今世。在世俗主義的影響下,神不再是生命的主宰,而是工具。敬拜神的目的不是為了神,而是為了從神獲得今生的平安、健康、與財富。「今生今世」成為真正的神,真正的神反而成了僕役。這就是為何聖經會有如此嚴峻的話語:
你們這些淫亂的人哪,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嗎?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 (雅各書4:4)
物質主義 Materialism
在世俗主義的影響之下,物質成為最重要的人生訴求。精神的領域不如物質的領域,名牌、精品、豪宅、華屋、美服、美食決定了一個人的幸福感。不要跟我談甚麼虛無飄渺的事,有錢才是硬道理。溫暖的親情和友誼,不如冷冰冰的黃金和白銀。道德品行不再使人尊敬,使人尊敬的是你一身的名牌。物質主義發展到極端,一個人會將一切都物體化 (objectify)。工人不是人,只是工廠裡的工具。僕人不是人,只是家裡的工具。朋友人脈,只是社會升遷的工具。甚至在男女關係上,對方也只是發洩情慾的工具。人性的尊嚴被輕看,一切都只是東西,只是物質。
受物質主義影響的基督徒所看到的也是物質。不是教會好不好,而是教堂好不好。不是出去傳福音的人有多少,而是奉獻收入有多少。不是信主受浸的人有多少,而是你的人多不多,「生意」旺不旺。令他們印象深刻的不是今天的崇拜有多好,查經有多好,而是這位姊妹拿了一個新皮包,那位弟兄開了一輛新跑車。
神創造了物質的世界,又將生氣吹入人體,使我們成為有靈的活人。物質並非不好,因為神看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靈的活人使用百物,享受百物,但卻不受它們的轄制。如聖經所說:
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提前6:17)
個人主義 Individualism
個人主義強調獨立與自我信賴(independence and self-reliance),凡事靠自己,也凡事為自己。自己走自己的路,不要他人干涉,也無需他人干涉。自己裡面就有內在的指導,只要問內心,就知道該怎麼做。追求個人自由,認為個人比團體重要,存著「只要我喜歡,有何不可以?」的態度在人群中生活。
過去幾千年人類一直過著團體的生活,左鄰右舍一起打水,一起洗衣,休閒時一起聊天,孩子們一起玩耍。我還記得幼時的情景,夏天的夜晚,大人們坐在四合院裡搖著扇子聊天,我們一群孩子跑來跑去,抓螢火蟲,玩躲迷藏,成為我一生美好的回憶。隨著物質文明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孤立。電視機將家庭孤立,左鄰右舍不再一起聊天,而是各家看各家的電視。手機將個人孤立,全家不再一起看電視,而是各人看各人的手機。各人越來越孤獨,也越來越自我中心。
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
對受個人主義影響的基督徒而言,神是「我」在天上的父,而不是「我們」在天上的父。神是對「我」說話,而不是對「我們」說話。我不與人互相聯合,成為一個身體,因為我就是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樣的態度使人錯失許多神的恩典,因為神的恩典是在團體中,若不與他人同得就不能完全。(來11:40)
詩篇說,蒙福之道有二要:要「不從、不站、不坐」,也要「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不受世俗的影響,一同回到神的話語,才是真正的蒙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