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原来的名字 Our Original Name (4)

根据使徒行传,基督信仰最早的时候不叫「基督教」,而叫「这条道路 The Way,简称这道,希腊文 hodos」:

扫罗仍然向主的门徒口吐威吓凶杀的话,去见大祭司,求文书给大马色的各会堂,若是找著信奉这道(hodos)的人,无论男女,都准他捆绑带到耶路撒冷。(徒9:1-2)

后来,有些人心里刚硬不信,在众人面前毁谤这道(hodos),保罗就离开他们,也叫门徒与他们分离,便在推喇奴的学房天天辩论… 那时,因为这道(hodos)起的扰乱不小。(徒19:9,23)

腓力斯本是详细晓得这道(hodos),就支吾他们说:「且等千夫长吕西亚下来,我要审断你们的事。」(徒24:22)

根据圣经的启示,这道有三个具体的内容,容我用三个英文介系词来表达:to the Father, of Jesus, with the Church:

一、The Way to the Father 归回天父的道路

  1. Elephant in the Room室中的大象
  2. Unwrapping the Gift拆开礼物的包装
  3. The Grace of Repenting悔改的恩典
  4. The Blessings of Believing相信的祝福

二、The Way of Jesus 耶稣的道路

  1. The Way of Grace恩典的道路
  2. The Way of Truth真理的道路
  3. The Way of the Cross十字架的道路
  4. The Way to Life得着生命的道路

三、The Way with the Church 与教会同行的道路

  1. More than a Community比社区更多
  2. Koinonia: Fellowship of the Disciples 克伊罗尼亚:门徒的团契
  3. Becoming One Body成为一个身体
  4. Life Together共同生命体

Conclusion: Jesus the Only Way 结论:耶稣唯一的道路


一、归回天父的道路 The Way to the Father

这道的第一步,是借着耶稣归回天父: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hodos)、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

  1. 除去礼物的包装Unwrapping the Gift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这节出名的经文将耶稣描述为一份礼物:神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世人。赠送礼物的原因是「爱」,神爱世人。获得礼物的方法是「信」,信神的独生子。接受礼物结果是「生」,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只不过,因为礼物外面裹上了人为的包装,而收到礼物的人,有些从来没有拆过包装,「信」了半天,不知所信的是耶稣,还是那些精美的包装?弟兄姊妹,若要领受礼物,就是信那位在十字架上为人赎罪、第三日从死里复活的神的儿子,从他身上得着神的爱,并因他而「出死入生」,我们必须先拆去包装。包装有多样,常见的有三种:

1)      文化包装 Cultural Wrapping
2)      世俗包装Secular Wrapping
3)      人文包装Humanistic Wrapping

文化包装,就是传福音的人,将他们的文化掺杂在福音之内,一起传给别人。主要的文化包装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福音初传之时的犹太文化,第二次是近代的欧美文化。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次包装(圣经有详细的记载,很容易了解):

福音是从犹太人传出来的,当时的犹太文化,是旧约信仰与民族特色的混和物。福音初传之时,有人认为信耶稣还不够,尚要受割礼、守律法,方能得救。这样的误解,在神的启示(命令彼得吃他认为不洁净之物),使徒的共识(耶路撒冷会议),以及持续的教导(多封新约书信,如罗马书,加拉太书…)之下,彻底地被打破了。打破的过程相当激烈,以保罗为例,他在宣教的旅程中,到犹太各会堂宣讲耶稣,强调仅需信主就可得救,无需认同犹太文化,引起激烈的辩论和迫害。后来保罗在耶路撒冷被捕,当时控诉者的声音,尚可在圣经中听闻:「以色列人来帮助!这就是在各处教训众人,蹧践我们百姓和律法…」(徒21:28)感谢神,感谢那些为了纯正的信仰而牺牲受苦的门徒,使我们如今不再受割礼守律法,得以信靠那位从父而来,原本就超乎人类文化之上的耶稣基督。

第二次的文化包装是欧美文化,这个包装仍然存在。以下面这段对话为例:
「牧师,请你帮我买个耶稣像,我想挂在墙上。」
「耶稣没像。」
「有啊,我去欧洲旅游参观教堂,看到许多耶稣像。」
「那是欧洲人想出来的。」
「不是啊,我在美国也见过耶稣像,就是那个头发长长、身穿白衣的。」
「那个耶稣是甚么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
「西方人。耶稣是白皮肤的西方人,难道你不知道吗?」
「……」

两百多年前,西方宣教士展开了近代的宣教运动,将基督信仰连同欧美文化一同输往世界各地。以中国为例,许多人认为耶稣就是白皮肤蓝眼睛的西方人,信耶稣就是信洋教。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基督徒在内,信耶稣的时候也信了一些欧美文化,二者难以区分。如同当初有些信徒,信耶稣的时候也信了一些犹太文化,二者难以区分一样。这样的信仰有一个难处,它从一开始就是掺杂的,所信的是文化中的耶稣,是带着包装的,结果就是误解耶稣。弟兄姊妹,耶稣是真神,世人的救主,超乎人类文化之上。使徒们百般坚持,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我们按照耶稣的本相认识他。

遗憾的是,有些基督徒从未拆开包装。他们眼中所看到的是包装,不是礼物;是文化,不是耶稣。这样做,涉及一个基本问题:不借着圣经的启示,却借着文化的包装来认识耶稣,这样做没有问题吗?在一间教会中,有人相信的是圣经中的耶稣,有人相信的是文化中的耶稣,还有那等而下之的,相信的是经过私意改造、自己幻想出来的耶稣。这些人聚在一起,不会有问题吗?当然会有问题。如何解决?答案是归回圣经。教会是神的子民,我们接受圣经的启示。我们打开心门,打开圣经,接受圣灵的引导,就能拆去一切包装,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

谈到文化,不得不谈一谈「本土化」。我的看法是,将福音本土化是为了对内的吸收,而不是为了对外的传扬,此二者截然不同。所传的福音,以及所听到的福音,应当是纯粹的福音。为了使本地人容易了解,透过当地的文化来解释和应用,这是应当的,也是智慧的。然而,若将自己的文化掺杂在福音之中,将这个不纯的福音向外传扬,那就不是本土化的初衷了。

最后,我想说几句个人的经历。我在美国四十年,其中十几年住在所谓「圣经带」的南方,亲身经历过基督徒的恩慈、善良、敬虔。我的美国朋友大多是基督徒,他们心胸宽阔,爱主爱人。举一个例子:我的教会中有一位美国老太太,先生是神学院的教授。她每周在我们教会聚会,又自己花时间去挑书,花钱去买书,将一个教室设立为儿童图书馆。许多孩子,我的儿子在内,都是读这些书长大的。还有一些朋友去大陆、台湾做了宣教士。但是,在这些美好的经历中,我也目睹了基督信仰却在美国的萎缩。自认是基督徒的人,从绝对的大多数,降到了低于百分之五十。在社会上,基督信仰逐渐变为一个文化品牌,重点不再是跟从耶稣,而是对欧美白人文化的认同,以求有别于信其他宗教的人,特别是回教徒。

感谢神,在这样的潮流中,却有一只异军突起。美国各地开始有悔改归主的运动,许多新的教会,特别是年轻信徒,认真信主,跟从耶稣。他们撕去过去的标签,基督信仰不再是一个宗教品牌,更不是文化品牌,而是跟从耶稣、活出耶稣的生活之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