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言也善 Good Words
「Tuesdays with Morrie 星期二約會莫里」是美國的一本暢銷書,1997出版,賣了一千多萬冊,拍成了電影(傑克李蒙主演)。作者是一位體育專欄作家,無意中得知他78歲的大學教授莫里患了絕症,就每個星期二從底特律坐飛機到波士頓去探望他。莫里給他心愛的弟子一個 final project:將他們每次的談話內容記錄下來,作為一個垂死老人給社會的最後禮物。他們談了好些題目:世界、自憐、悔恨、饒恕、死亡、家庭、婚姻、情緒、變老、文化、錢、愛…
當初我對這本書感到興趣,是因為我一直對人性很好奇,也一直在學習。我相信「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位樂觀而睿智的老人,臨死之前將他的人生體會與弟子分享,這種書我想讀。莫里看破世俗,認為社會向我們灌輸的信息,許多都是謊言。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名利,而是以愛心對待別人。莫里愛家人,愛學生,愛朋友,愛生命。他教學生「聽」的功課,跟人家說話的時候要全神貫注,不要一邊聽一邊想別的,要給對方百分之百的注意力。人比錢重要,要愛人,人生最有價值的就是愛。軟弱並不是恥辱,他患了絕症(Lou Gehrig’s Disease 身體逐漸癱瘓),起初很怕癱瘓到一個程度,上廁所無法善後,連生命的最後一點尊嚴都沒了。後來卻坦然接受人家的照顧,照樣每天接待訪客,與人說笑。
他的弟子,這本書的作者,當時忙著追逐名利,早將這位恩師給忘了。開始了週二約會之後,他的觀點改變了,態度也改變了。他有一位關係鬧僵的弟弟,多年不說話。在週二約會的期間,他開始去聯絡弟弟。經過多次的嘗試,兄弟之間恢復了對話。
創造新的文化 Create a New Culture
我提「星期二」的目的,是為了要和志同道合的弟兄姊妹從死亡的深度來正視人生。厭棄膚淺的宗教文化,創造新的文化,就是充滿生命力的基督文化。那種半死不活、奄奄一息的宗教生活,應該厭棄了吧?那種一面哈利路亞、一面說三道四的宗教生活,應該厭棄了吧?那種藐視真神、貪戀世俗、不冷不熱、名存實亡的宗教生活,應該厭棄了吧?那種沒有愛心、沒有接納、只愛自己、只愛同類的宗教生活,應該厭棄了吧?那種唱唱詩、聽聽道、在知識上討些分數,在生活上毫無功效的宗教生活,應該厭棄了吧!世界上豈缺少死的宗教?我為什麼要將自己的生命投入在死的宗教裡?我既全力投入,就要建立基督的身體,乃是有生命的身體;有自己的文化,乃是基督的文化。
莫里並不是基督徒,他所任教的大學是猶太人辦的。莫里的話有舊約「行公義、好憐憫」的人道精神,但卻缺少十字架的高度、深度、和廣度。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有將人帶到神面前的高度,為罪人犧牲到死的深度,以及愛所有人類的廣度。最早的兩間教會,耶路撒冷教會和安提阿教會,都彰顯出基督的高度、深度、和廣度。他們在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中(猶太文化和希臘文化)發展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那時世上沒有多少基督徒,信主的人很自然地聚在一起,開始了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他們信耶穌、敬拜神、彼此接納、彼此分享、彼此相愛。這種有神、有愛、有堅定信仰的生活,不但沒有被人厭棄,反倒被人喜愛:
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徒2:46-47)
廿一世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轉變中。社會迅速的世俗化,舊的宗教做垂死的掙扎,意圖重新宗教化。這兩條都是死路。世俗化是死路,宗教化也是死路。唯一的活路是耶穌基督,他是生命的主,生命在他,復活也在他。教會若是宗教化,搞些死傳統,講些死神學,毫無初期教會的活力,那是自己走進死胡同。教會若是世俗化,對外討好世人、跟著潮流走,對內牧師貪愛名利,長執爭權奪利,信徒自私自利,毫無基督的生命力,這種教會不滅亡沒有天理。教會需要重新建立新的文化,就是起初的教會文化,就是基督文化。
文化,是開墾出來的。不但開墾,還要維護:長期地、不中斷地、細心地維護。正如一塊荒地到處都是石頭雜草,開墾之後才能種莊稼。種了莊稼之後還要不停地維護、灌溉。一不管它,很快就成為荒煙蔓草。一間教會若要建立起基督文化,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弟兄姊妹,倚靠聖靈的能力,將基督之道活出來,並且不斷維持。如何實踐基督之道?根據我們對安提阿教會的查經,可從三件事做起。
創造說的文化 Creating a Culture of Speaking
安提阿教會是從說話開始的。每個人都會說話,若想建立起基督文化,必須先從說話做起。一群門徒來到了安提阿,他們自己是猶太人,其中有些人卻開始「和希利尼人說話 speak to the Greeks」,導致許多人歸主。誰是你的「希利尼人」?
- 和我不一樣的人(皮膚不一樣,種族不一樣,國籍不一樣,省籍不一樣…)
- 說不同語言的人(中文、英文、西班牙文、普通話、台灣話、廣東話…)
- 階級不同的人(社會地位、財富、學歷、職業…)
- 年齡不同的人(年輕人不跟年長者說話,年長者不跟年輕人說話…)
- 來賓(反正他只來一次,不理他也沒關係)
- 任何我不喜歡的人
和希利尼人說話,就是「主動的、善意的與人交談」。那人是美國人,我是亞洲人,我去和他說話。那人是大陸來的,我是台灣來的,我去和他說話。那人是白頭髮的老人家,我是年輕人,我去和他說話。那人是大學生,我是大學教授,我去和他說話。那人是一次性拜訪的來賓,我是本會幾十年的老會員,我去和他說話。那人我不喜歡,我很想避開他,但是我去和他說話。這樣的說話,叫做「和希利尼人說話」。
要做到「和希利尼人說話」,心中必須有基督的愛。耶穌基督從來不嫌棄人。大家都嫌棄撒該,耶穌卻對撒該說:「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路19:5)。大家都嫌棄討飯的瞎子,不許他作聲,耶穌卻問他說:「你要我為你做甚麼?」(路18:41)有人帶小孩子來見耶穌,門徒責備他們,耶穌卻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太19:14)西門嫌棄一個犯罪的婦人,耶穌卻對她說:「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路7:50)我們心中若有基督的愛,才會以善意和人說話。我們心中若無基督的愛,我們就會嫌棄人、避開人、只揀自己喜歡的人說話。
在社會上,人與人說話是挑選對象的。見到與自己不同的人會感到嫌棄,不想搭理他們。見到陌生人就想避開,不想和他說話。時常哼一聲、咳一聲,散發出敵意,而非善意。主動而善意的說話需要內在的能力:基督的愛在你的內心得勝,使你克服自身的不足,散發出基督的豐盛,你才會和希利尼人說話。教會需要這樣的豐盛,人人都存著愛心,存著善意,帶著微笑,不嫌棄,不規避,和人打招呼,對人說「哈囉」,與人閒聊,與人深談。這樣的風氣一旦建立起來,將會徹底改變一間教會的文化。教會一旦有了這種文化,就算你將教會的門關起來,社會上的人也會拚命敲門,說:「讓我進來!我要有人歡迎我,我要有人跟我說話!」
創造聚的文化 Creating a Culture of Meeting
門徒的一大特徵,就是他們聚在一起。他們總是聚,不停地聚,歡喜快樂地聚。耶路撒冷教會天天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巴拿巴將掃羅帶到安提阿,立刻就和教會一同聚集:
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徒11:25)
「和教會一同聚集」不是 event-driven,而是 life-driven。不是教會有活動了,請你來參加:請你來參加佈道會,來參加聚餐,來參加主日崇拜,來參加團契…「聚」不是「活動驅動的」,而是「生命驅動的」。我裡面的新生命,驅動我去找有同樣生命的人,和他們聚在一起。我們一起敬拜,一起學習神的話語,一起在基督裡過新生活。我有一顆「喜歡和弟兄姊妹在一起的心」,我與弟兄姊妹生活在一起,彼此分不開。
教會不但聚,而且合。巴拿巴和掃羅與安提阿教會聚集,教導他們神的話語。基督徒聚會的時候,必定有神的話語。神的話語和禱告不一樣,神的話語使不合一的人合一,禱告使合一的人保持合一。原來不合一的想要合一,不能只靠禱告,必須要靠神的話語。原來已經合一的想要保持合一,不能只靠讀經,還要加上禱告。保羅說:
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弗4:12-13)
教會的合一不是在感情上合一,而是「在真道上同歸於一」。感情是善變的,真道是不變的。教會的人來自四面八方,各有各的背景,各有各的想法,如何才能「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腓2:2)必須靠神的話語!大家都從自己的意念向神的話語靠攏,眾人就合一了。不要向人靠攏,只要向神靠攏。不要崇拜某一位牧師,某一位弟兄,只要用心研讀神的話語。每當門徒聚集,總要有神的話語在我們中間。總要有人打開聖經,仰望聖靈,引導我們進入真理。
一旦建立起「聚」的文化,教會將有無比的吸引力。不信的人來到教會,看到我們彼此見面這麼高興,這麼真心喜樂,他們會受到感動。他們又看到神的話語在我們中間,乃是活潑而有功效的(來4:12),眾人的心思意念在主裡同歸於一,他們也會受到感動。這樣的聚,這樣的合,本身就是一塊強力的磁石,吸引著孤獨、分散、困苦流離的世人。
創造給的文化 Creating a Culture of Giving
安提阿教會一聽猶大的弟兄要受飢荒,立刻慷慨捐助,並託巴拿巴和掃羅將捐款送到耶路撒冷教會。他們又順服聖靈的吩咐,打發巴拿巴和掃羅出去傳福音。安提阿教會是一間「給生命」的教會,他們給出物資維持肉體的生命,又給出福音拯救屬靈的生命。他們派出去的是巴拿巴和掃羅,他們之中最好的兩位。
許多現代的教會,因為培養出「消費者心態 consumer mentality」,教會裡拿的人多,給的人少,從本質上破壞了教會。教會的本質是給,因為神給(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約3:16),耶穌給(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約一3:16),門徒給(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路9:23)短視的教會為了討好群眾,吸引人來,不培養給的文化,卻培養拿的文化,引來一群消費者,自毀根基。有見識的教會必定培養給的文化,用各種方式來顯示基督的豐盛與慷慨。給的教會必定有福,因為施比受更為有福。「給」有許多方式:
- 給人善意:一個微笑,一聲哈囉,一個 hug。
- 給人正能量:一個鼓勵,一聲讚美,一個感謝。
- 實際的幫助:物資、時間…
- 給人恩典。
- 給人寬恕。
- 給人 “the benefit of doubt「他可能是冤枉的」的福利”
- 給人福音…
一間說話、聚會、給予的教會,有如一棵樹,栽在溪水旁,乾旱之年仍必青翠,而且結果不止,因為主與他同在。
安提阿 Antioch
安提阿教會。弟兄姊妹數著日子,盼望著保羅的歸來。每次保羅宣教之後都會先到耶路撒冷,然後再回安提阿。這是保羅第三次宣教,大夥兒好久沒見到他了,十分思念。聽說他已經到了耶路撒冷,應該快回來了吧…
「不好了,保羅被捕了!」
「甚麼?你說清楚點,出了甚麼事?」
「保羅到了耶路撒冷,有人誣告他帶外邦人進入聖殿,差點被打死。現在被羅馬人逮捕,收在監裡,看來凶多吉少。」
「啊呀,保羅啊,保羅啊…」
保羅被捕的消息傳出去,全教會如同一人,紛紛趕來。大夥兒跪在神的面前,切切祈禱。
「主啊,慈悲的天父,求你施恩,眷顧你的僕人保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