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耶穌死後第三日的清早,幾位婦女去墳墓膏耶穌的屍體,沒想到卻在墓中遇到天使,對她們說,耶穌已經復活了!
一、馬可十六章的商榷
從經文考證學的角度來看,馬可十六章可分為兩部分:一,1-8節,主要的聖經抄本都有這一段經文。二,9-20節,有些抄本有這一段,有些沒有。這就引起了一個問題:為何有些抄本有,有些沒有?這段經文是原來就有的,還是後來加上去的?
我們應當如何面對這個問題呢?以下是我的看法:
- 1-8節:這段經文沒有經文考證的問題,乃是神的啟示,和聖經其他的經文一樣。
- 9-20節:我們要問一個問題:這段經文的內容是獨特的,只有它講到,別的福音書都沒講,還是別的福音書也有講到?如果是獨特的,好比說,只有它講到耶穌復活了,其他的書都沒有講,那時我們就要謹慎,不要在一段有疑惑的經文上建立重要的教義。如果其他經文也講了,不是獨特的記載,而是聖經一致的見證,那就可以放心研讀。經過比較之後,我們看到這段經文不是獨特的,而是其他福音書也有講的,所以可以放心研讀:
1) 9-11節:耶穌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參考約20:11-18。
2) 12-13節:耶穌向旅途中的二門徒顯現,參考路24:13-31。
3) 14-18節:耶穌向十一門徒顯現,參考路24:33-49,約20:19-23。
4) 19-20節:耶穌升天,參考路24:50-53。
二、空的墳墓(16:1-8)
四本福音書都記載耶穌的墳墓空了,他復活了!馬可福音的敘述非常活潑,提供了許多細節,有如將人帶到現場。這八節的經文,以一群婦女帶著香膏去墳墓開始,以她們急急忙忙從墳墓裡逃出來結束,非常生動:「她們就出來,從墳墓那裏逃跑,又發抖,又驚奇,甚麼也不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16:8)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她們在墳墓看到了甚麼,嚇成這樣?這正是馬可福音要傳遞的信息。
- 人、事、時、地、物:一開始的兩節,短短幾句話,將整個背景都交代清楚:
1) 人: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
2) 事:要去膏耶穌的身體
3) 時: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陽的時候
4) 地:他們來到墳墓那裡
5) 物:買了香膏
- 石頭輥開了:婦女們彼此說:「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輥開呢?」那石頭原來很大,她們抬頭一看,卻見石頭已經輥開了。(16:3-4)馬可的敘述十分細膩,講到婦女們的擔心(石頭很大,誰給我們移開呢?),以及她們的動作(抬頭一看)。有研究文學體裁的專家做過這樣的評論,請弟兄姊妹參考:古代文學的敘述比較直接,將主題講到就行了,不會多講細節。好比說:他去某地,見到某人,說了某話,然後就回家了…直接了當,不多說細節。甚麼是細節呢?如:在去的路上,他心裡想,好久沒有見到老王了,他現在是甚麼樣子?我能認得出他來嗎?正在尋思之時,忽聽到鳥叫聲,抬頭一望,只見一隻綠色小鳥在枝頭…像這種細節式的描述,是比較近代的文學手法。若在古典文學中出現細膩的敘述,大概只有一個理由:這不是文學創作,而是當事人的見證,敘說他親身的經歷,所以才會講到一些細節。說這些,是想給弟兄姊妹多一個參考點。馬可說到了石頭很大,婦女們擔心無法移動,她們抬頭一看,只見石頭已經輥開了,她們在墓中遇到的是一個少年人,穿的是白衣,坐在右邊,她們出來的時候是用跑的,而且又發抖、又驚奇,一連串的細節描述,是馬可在寫小說,還是他記錄了見證人的口述呢?如果他要編造一個空墳墓的故事,兩千年前的文學中看不到這種「加油添醬式」的細節敘述法,他是怎麼會的呢?不但是這一段,整本馬可福音在敘述上都提供了許多細節。如果不存偏見的話,最自然、也是最合理的推論,就是他記錄了見證人的口述。
- 天使的宣告: 婦女們見到石頭已經輥開了,就進入墓中。她們是來膏耶穌屍體的,沒想到,卻看到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身穿白衣,就甚驚恐。少年人對他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請看安放他的地方…」(16:5-7)這位「少年人」是天使,向她們宣告耶穌復活的信息。耶穌降生的時候,是天使向牧羊人宣告信息。耶穌復活的時候,是天使向婦女宣告信息。在當時的社會,牧羊人和婦女的社會地位較低,神卻揀選他們來傳遞最重要的信息。當時還有一種偏見,認為婦女的見證不可信,法庭上不接受婦女的證詞,神卻使用她們來見證基督的復活,使天下信服。有人特別指出這一點:如果有人要偽造福音,像耶穌復活這麼大的事,一定不會將婦女編造為見證人,因為這是難以取信於當時社會的。四本福音書每本都說最先見證耶穌復活的是一群婦女,因為事實本是如此。天使的信息中特別提到了彼得:「妳們可以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 」。為何不提其他門徒的名字,單單提到彼得?馬可福音上次講到彼得這個名字,是他三次不認主,並在客西馬尼園睡著了。復活的主,想到彼得了嗎?顧念一個曾經軟弱過的門徒嗎?想要鼓勵他、恢復他嗎?天使沒說理由,只是叫婦女們去告訴彼得。從以後的發展看,彼得得到了復興,耶穌升天之後成為門徒的領袖。「你們去告訴…彼得」,彼得得到鼓勵了嗎?我想是的。
三、耶穌復活
- 耶穌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馬可福音和約翰福音都記載了耶穌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馬可福音特別提到眾人不信她的見證:「她去告訴那向來跟隨耶穌的人,那時他們正哀慟哭泣。他們聽見耶穌活了,被馬利亞看見,卻是不信。」(16:10-11)
- 耶穌向二門徒顯現: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記載了耶穌向二門徒顯現(路加福音還說,那是在去以馬忤思的路上),馬可福音說:「他們就去告訴其餘的門徒,其餘的門徒也是不信。」(16:13)
- 耶穌向十一門徒顯現: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都記載了這一次的顯現,馬可福音還提到了耶穌責備門徒不信:「後來,十一個門徒坐席的時候,耶穌向他們顯現,責備他們不信,心裡剛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他復活以後看見他的人。」(16:14)
- 相信的過程:聖經並未隱藏門徒的懷疑和猶豫,聽到耶穌復活了,他們的反應和所有心智正常的人一樣:不信。死人復活了?講點像樣的吧!這種完全違背常理的事,要任何人接受都很困難。但是,門徒是否應該容易一些呢?他們可是見過耶穌行神蹟的人啊!事實證明,還是很困難。馬可福音用「愚頑」二字來描寫門徒的信心,表示他們信得慢。從不信到相信,從相信到堅信不移,到各處傳揚耶穌復活的信息,他們需要時間,並需要聖靈的作為。耶穌知道這一點,所以多次、多方向他們顯現:「他受害之後,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的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徒1:3)對大部分的人而言,相信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有人短些,有人長些。無論長短,最後都走到相同的地方:相信!我們相信,耶穌基督是從死裡復活的主。基督徒傳福音靠信心,事奉主靠信心,生活靠信心,各方面都靠信心。信心最中心的部分,就是相信耶穌基督是復活的主。保羅講到一個人如何才能得救,他說:「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羅10:9)保羅所說的不是教義上的認同,那種認同是死的,救不了人。保羅所說的是活潑的信心,真心相信耶穌已經死了,又復活了;自己所信的是在十字架上為罪人而死,又以大能從死裡復活,那位又真又活的耶穌。這樣的信心可以救人。
四、歷史的見證
- 使徒的改變:耶穌復活的證據不是在書裡,不是在教堂裡,而是在人的身上。就算書裡說耶穌復活了,教堂裡的雕刻和彩色玻璃說耶穌復活了,可是人不相信耶穌復活了,那麼耶穌的復活就沒有證據。耶穌復活的證據在使徒身上,也在歷代的信徒身上。聖經說到使徒起初的不信,以及他們後來的堅信,有如完全不同的人。堅信之後的使徒將耶穌復活的信息傳遍了天下,他們順從主的吩咐:「你們要在耶路撒冷…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使徒是「沒有學問的小民」(徒4:13),人輕言微,卻能使天下歸主,憑什麼?他們不是用學問去說服人,而是用生命去影響人。不是他們的生命有多麼崇高偉大,而是他們的生命無比熱烈。使徒的生命改變了,基督的復活不再是一個疑點,而是他們生命的推動力。這個推動力是強大的、熱烈的,人心遇到了它就被融化。原本懷疑不信的人,後來卻熱力四放,使天下歸信,他們是基督復活最好的見證。
- 困難的信息:我們必須承認,叫人相信死人復活實在很難。我們不能將福音信息改得容易相信一點嗎?不能不提耶穌復活嗎?答案是不能。絕對不能。毫無疑問,基督信仰是全世界最困難的信仰,只有它要求你相信復活,如果你不信耶穌復活,你就不是一位基督徒。這麼難信的信仰,全世界卻有最多的人相信。基督信仰的普及,是基督復活的證據之一。以下幾節經文出自於使徒行傳,讓我們看到福音初傳之時,所傳的不是別的,正是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並他從死裡復活:
- 他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你們就藉著無法之人的手,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殺了。神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叫他復活,因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徒 2:23-24)
- 你們殺了那生命的主,神卻叫他從死裡復活了;我們都是為這事作見證。(徒3:15)
- 你們眾人和以色列百姓都當知道,站在你們面前的這人得痊癒是因你們所釘十字架、神叫他從死裡復活的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 (徒4:10)
- 既成就了經上指著他所記的一切話,就把他從木頭上取下來,放在墳墓裡。神卻叫他從死裡復活。(徒13:29-30)
五、「馬可福音靈修筆記」後記
- 感謝主,有許多弟兄姊妹參加了一月份的靈修。我聽到許多正面的反應,許多弟兄姊妹與主的關係更加親近,與人的關係也更好了。為了這次的靈修得到美好的結果,我們向神獻上感謝和讚美!
- 關於靈修筆記,本來我並沒有打算要給大家寫的。一月一日那天我靈修,覺得半章聖經很快就讀完了,想要深入一些,心中有感動要寫些東西與弟兄姊妹分享。這麼一開始,這一個月就沒有停下來。每天清早起來就進書房,打開聖經,拿出電腦,求主給信息。寫好了就存入教會的檔案,有時候可以多存幾篇,有時候一篇就寫很久,檔案裡的存貨都用完了。今天是1月30日,寫完了最後一篇。感謝主的保守,這個工作完成了。
- 這次的靈修是一個團隊合作,崇拜部選詩歌,教育部給經文分段,印行手冊,網絡與媒體同工刊登靈修材料,各團契同工每日寄發…。我要特別感謝張碧娟姊妹,她一篇一篇校對,每天晚上寄給我一封信,詳細告訴我她改了些甚麼。大家一起在主裡同工,感覺實在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