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灵修笔记 5 – 医治枯干手的人,设立十二使徒:可 3:1-19

背景:不同的人对耶稣有不同的反应,法利赛人要除灭耶稣,民众涌向耶稣,门徒跟随耶稣

一、根据圣经来认识耶稣

  1. 不同的画像:在每位基督徒的脑海中,都有一幅耶稣的画像,代表各人对耶稣的认识。这幅画像与圣经所刻划的耶稣,未必完全相同。一间教会的运作,是根据众人对耶稣的共同认识。这个共同认识若越接近圣经,教会的运作就越合主的心意。
  2. 在真道上同归于一:教会的成长不在于人数的增多,而在于对基督的认识。使徒保罗说:「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弗4:13)
  3. 圣经中的耶稣:今天的这段经文中,说到了耶稣「怒目周围看他们」(3:5)。许多信徒脑海中的耶稣,是心地慈祥、待人亲切、总是面带善良的微笑,他们极难想像耶稣以愤怒的眼光看人。事实上,圣经从未说过「耶稣笑了」,但却说过「耶稣哭了」(约11:35)。说过一次耶稣欢乐(路10:21),但却说过更多次耶稣忧愁(太26:37, 可3:5, 约11:35,12:27,13:21)。怒目、哭、忧愁,这样的耶稣你能接受吗?
  4. 除去成见:我们若想真正认识主,就必须除去成见,以谦卑的心,有系统地读圣经(挑选式的读经是无用的,许多错误的观念,来自于只读挑选的经文,不读其他经文)。大家一起根据圣经来认识神的儿子,才能在真道上同归于一。

二、当耶稣发怒时

  1. 众人的存心:众人存心不良,他们窥探耶稣,不是看他能不能医病,而是看他会不会在安息日医病。不是关心病人的痛苦,而是寻找控告耶稣的把柄。
  2. 耶稣的提问:耶稣看出众人的存心,就问他们一个问题:「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哪样是可以的呢?」(3:4)正确的答案是:若是行善、救命,每日均可行,安息日也可行。若是行恶、害命,每日均不可行,安息日尤不可行。然而众人却选择沉默,都不作声。他们的沉默也是一种回答,不作声也是一种作声。
  3. 耶稣之怒:耶稣怒了!他怒目周围看他们,忧愁他们的心刚硬(3:5)。耶稣愤怒的目光,射向一群对人毫无同情之心的冷血宗教人士。是的,耶稣也会收起慈爱的眼光,他对这种人所显示的,不是宽容,不是谅解,而是愤怒。
  4. 安息日的杀人计画:耶稣治好了枯干了一只手的人,法利赛人就出去,和希律党的人商议要除灭耶稣(3:6)。耶稣在安息日行善救命,他们说不可以;他们自己在安息日行恶害命,谋划除灭耶稣,却可以。对于这样的「宗教人」,难怪耶稣要发怒。

三、群众的动机

  1. 耶稣声名远播:耶稣在加利利所做的事传到远方,各地都有人来找他(3:8),目的是要医病赶鬼(3:10-11)。名气大了,会招来不同动机的人。
  2. 耶稣的作法:耶稣接待群众,治好了许多人,赶出了许多鬼(3:10-11),也向他们传道。耶稣怜悯群众,因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太9:35-36)。

四、设立十二使徒

  1. 职分的必要:耶稣在他的跟从者之中挑选了十二人,以设立使徒职分的方式,将门徒组织起来,使他们更有效地作主的事工(参考徒1:21-26)。职分是必要的,耶路撒冷教会也设立了七个人来管理饭食(徒6:3)。
  2. 耶稣的顺序:在拣选十二使徒的过程中,耶稣显示出属灵的顺序,值得事奉者注意:与主同在,传道,赶鬼(与主同在才有道可传,赶鬼是为了传道)
    1. 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
    2. 也要差他们去传道
    3. 并给他们权柄赶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