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述说耶稣故事 

章笑 

 

我从小喜欢读小说,看故事。我相信一个人用心看过的故事,或多或少会影响他的人生。 

  1. 当故事里还没有耶稣

我小时候特别爱哭,性格内向不主动跟别的小朋友玩,加上人长得瘦,那时正值电视剧《红楼梦》热播,有些大人就叫我林黛玉。我妈说,你可别学林黛玉啊,她小心眼儿。 

她这么一说,我就特别想去看看,林黛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想知道别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于是在初中某个假期,我用了一周时间读完红楼梦,当时的理解非常肤浅,觉得林黛玉作为第一女主,当然她做什么都是对的。她的各种矫情、小性儿都是因为她太优秀了,没有人能够理解她。与此同时,我也自然而然把这样的形象投射到自己身上——我也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没有人能理解我。——于是自己给自己营造出一种孤芳自赏生人勿近的气场。这个自我形象伴随了我很长的时间。 

上了高中,我还是同学眼中那个又听话又会读书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妈妈的严格要求让我常常感到压力山大,也是因为青春期叛逆,我渐渐就不想再做一个这样的乖孩子了。我做了什么呢?其实我也没有做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我只是开始读武侠小说了。武侠小说读起来总是酣畅淋漓大快人心,因为大侠们基本不受社会秩序管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敢爱敢恨快意恩仇,好像特别特别的自由。每次看过一本书,就好像跟着里面的主人公活了一遍,特别爽。当然,看完了也就爽完了,高考还是要继续参加的。 

高考也很顺利,考到不错的大学,离家也远了,貌似又再次证明了——我确实是个优秀的人。而且我想要的自由似乎也有了,顿时觉得前路一片灿烂光明。然而事实证明,当时真是too simple,naive,转折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我的家乡在青海,是非常偏远、各方面都相对落后的省份,高考的分数线其实是非常低的,而我考到这个学校,同学都是从山东、江苏这种高考大省出来的真学霸,我跟他们之间的差距大得超乎想像,那时候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以前,我总是在别人的羡慕中沾沾自喜,现在换成我去羡慕别人,别人还不一定愿意理你,这感觉还蛮不好的。一般人碰到这种情况,正常思路应该是要奋起直追,加倍努力迎头赶上,但是当时的我没有这个觉悟,不愿意正视现实,依然像林黛玉一样孤高自许,而且幻想着会有一个盖世英雄驾着七彩祥云来迎娶我。 

更糟的是,这个时候我居然接触到了安妮宝贝的书。此处我强烈建议大家不用好奇去看她的书,尤其是年轻的朋友们。不能说她的书一无是处,但对于三观还未完全定型的少男少女有点危险,因为她的文笔很阴郁,看下来会让你觉得生活非常虚幻,整个人会非常颓废而且充满负能量,分分钟想拿个刀片来割腕这种。所以很感谢主,我是比较胆小怯懦的性格,不管有多出格的想法,都只停留在想法,不敢付诸行动,不然的话⋯⋯ 

但是那时候的我,本来就已经孤僻了,她的书让我又多了自怜,并且明知自怜不好却十分享受沈浸其中,那种感觉可能有点像吸毒上瘾。 

 

  1. 对我述说耶稣故事

这时候,一个至关重要的人出现在我的生活里,她是我的室友小Y,一个家庭信主的基督徒。小Y自己其实没有向我传过福音,但她每晚睡觉之前都会跪在床上祷告,寝室人比较少的时候,也会自己唱赞美诗,读圣经什么的。这些也是我对基督徒的最初印象。我和小Y关系不错,她这些「不寻常」的生活习惯让我对基督教产生了好奇心,于是请她给我讲圣经故事,给我唱赞美诗,她每次会「勉为其难」地给我唱一首,或者讲个故事什么的,我们同为不善表达的人,也就仅限于此。 

转眼到了大一下学期,复活节的晚上,小Y邀请我参加「一些朋友一起庆祝复活节的活动」,左右无事,我就跟她去参加。回想起来,那就是一个微型布道会,没有专门的讲员,布道方式是观看福音影片。 

当时看的是《耶稣传》最后一段,主耶稣背着十字架走过苦路,被钉、复活、升天。 

影片结束的时候有呼召:「如果你的心里有感动,如果你觉得以下的祷告符合你的心意,你就可以一起来祷告。」当时我并不知道那个祷告的意义是什么,只觉得耶稣的故事让我感动到泪流满面,于是毫不犹豫地跟着影片做了决志祷告。 

对,我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信主了,并且自己都不知道,这就是信主。 

小Y知道我决志之后,激动地跑过来拥抱我:「恭喜你,你回家了,现在你就是基督徒了!」。而我却是一脸懵:「什么情况?我好像有点冲动吧?」小Y说:「没关系啊,你就先信着嘛,如果哪一天你觉得你不相信了,再退出也无所谓啊。」我觉得她说的好像也有道理,那就先信着吧。回头想想其实我的性格一直是小心谨慎,从来不曾做出这种「冲动」的事,所以当时那么简单就决志信主,真的不是我自己能做出来的,这一定是神祂亲自带领。 

很感谢主,在当时的环境里,虽然不可以有公开的主日崇拜,但是学校里的弟兄姐妹们私下有团契查经,有很好的一对一的门徒小组,所以在信主之后,我跟着很成熟的姐妹接受门徒训练,圣经真理也在那时候一点一点学习起来。认识耶稣越多,越觉得祂真是道路、真理和生命,那个「如果哪一天你觉得你不相信了」的假设,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到第二年的复活节,我就受浸了。为什么是过了一年呢,因为我们一年就只有那一次浸礼。 

信主之后,读得最多的课外书真的就是圣经了,虽然总是抱着自己喜欢的章节反复地读,但的确是把之前心里堆积的大批负能量慢慢驱散了。也让我重新整理了自己混乱的三观。 

我想,人都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但是这个世界的价值体系太不稳定了,在这种状况下人需要做选择:要么执著于自己的内心承受外界的种种质疑;要么随波逐流随时准备失去自我;要么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总之好像怎样都不会有真正的自由。 

就像我以前总是一边自恋一边自卑,一边对不羁放纵爱自由的生活方式向往不已,一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去。其实就是因为,不知道什么东西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不会改变的。 

明白这些并不容易,还好我认识了神,也开始学着去认识神的眼光在哪里。如果能够只以神的价值为价值,那岂不是比最厉害的武林高手还要自由吗?一代大侠萧峰,因为不知道到底该效忠大宋还是契丹,跳崖自杀,如果他认识神的话,应该就没那么痛苦吧。 

当然,小说把悲剧渲染到极致会让人回味无穷。我也想过,为什么人会有悲剧情结,看过一个理论,简而言之就是:痛苦让人有存在感。比如很常见的桥段:「这是真的吗?我不是在做梦吧?快掐我一下!」疼了,就知道这事儿是真的。 

虽然这是玩笑,但细想这个理论,在一定范围内是有说服力的,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像我这样,衣食无忧学业不愁的时候喜欢各种无病呻吟;遇到感情或其他挫折的时候,又特别愿意沈溺在自己的情绪里自怜自虐。 

但是信主之后,我发现事情本来不该是这个样子的。起初神所造的一切是完美的,人是不需要用痛苦来刷存在感的。当然,我也想不出那样的完美究竟是什么样子,人又是如何全然满足地存在其中,不过我知道,这是因为罪性限制了我的想像力,就好像一个在牢笼中出生长大的人,他对于牢笼之外的美好世界一无所知。 

对神的认识越深,我的心也就越开阔:我不需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甚至不需要自己跟自己怒刷存在感。整个人就觉得很自由。 

前几年回国,见到初信时带我学习的姐妹,她说我整个人和以前完全不同,从多愁善感变得神经大条。这并不是说我对很多东西的感知迟钝了,而是同样的感知却不会再影响我的情绪和心态。 

 

  1. 最好的结尾

我在复活节受浸,复活也差不多是主耶稣在地上的故事的结尾。 

Paul Tripp说:「若耶稣能够胜过罪与死亡,那么在你心中没有一处黑暗是祂所不能击败的。」 

主耶稣的故事如果在十字架上就结束的话,那会是一个惊世骇俗的悲剧故事,何其伟大的英雄主义但围困我的罪的牢笼,就还是那么牢不可破。如果这个故事是人所写,写到这里也就算是顶峰了,一定要加一个happy ending的话,会觉得「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只有神亲自书写的这个结尾,那么有力,它可以打破那个牢笼,让我走出来,哪怕在牢笼里落下的病根儿还会时不时发作,但我知道我的方向在哪里,也知道终有一天我会彻底痊愈。 

 

读完有感想?请反馈给[email protected]